湛堂法師見必才和尚年少聰慧,佛根深厚,于是便對他青眼有加,在誦經念佛的空隙,特地抽出時間來跟小字輩的必才和尚座談、研習佛教經典,湛堂法師凡有所詰難,必才和尚無不應聲對答,而且全都切口肯綮,因此,湛堂法師對他十分喜愛,寄以厚望,希望他能夠銳意精進,光大佛門;同時,又讓他主管寺廟里接來送往的職任。
這時,又有一位玉岡潤法師,學識十分淵博,求經問佛的人就像影子緊隨身形一樣云集而來。必才和尚也跟其他后學晚輩一樣,手持經卷,虛心求教。無論是七月流火的炎暑酷夏,還是呵氣成冰的數九寒冬,必才和尚都一直堅持閉門苦修,足不出戶。就這樣,前后堅持了十個春秋!
- Dec 29 Sun 2013 19:54
和尚年少聰慧
- Dec 29 Sun 2013 19:53
所有相皆是虛妄
雖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切境界如夢如幻,但我們仍舊要如夢如幻地往生到如夢如幻的諸佛凈土去,才能更快徹底證悟這畢竟“空性”的如夢如幻宇宙生命,從中徹底醒來!否則,一旦再次誤入生死輪回,我們將牢牢地把本來虛妄的“凡所有相”死死當真,于無量劫中冤枉造業受報,這是何等的愚癡、可憐和恐怖的事情啊!
這時,有一位江西僧人,人稱瞿法師,實際上他是剡源暹公的后代,因為通達天臺教觀,人們于是敬稱為法師,來到浙江的報恩寺。必才聽說了,就帶著一些佛教經籍前去請教。瞿法師見他聰明好學,執著佛教。就為他剃去了頭發,滿足了他的心愿,讓他出家做了和尚。這時,他才年僅十二歲。
- Dec 29 Sun 2013 19:53
紅蓮的比才和尚
肉身化紅蓮的比才和尚
元朝杭州演福寺的必才和尚,字大用,俗姓屈,祖籍臺州寧海(今浙江寧海縣)。他的父親叫屈哲,是一個深明理學的儒生。
- Dec 29 Sun 2013 19:52
舉頭三尺有神明
四是,神通感應事件是來點化和加持我們,提醒我們反觀自己的境界是何等狹隘的。雖然神通不是證道的充分條件,但卻是究竟證悟的必要條件啊!我們平日習以為常地執著于自己的六根世界,不知“舉頭三尺有神明”,不知有他界眾生,不知有他方諸佛凈土。因此,每每想到神通感應,就要馬上提醒自己,不要再癡迷于我們六根所能感知的境界,要趕緊看破放下,舍“識”用“根”,早日悟道,親證自在無礙的自性神通妙境。
五是,通過神通感應這種示現,令我們堅信佛經所說種種境界真實不虛,從而對佛說的諸佛凈土亦堅信不疑。那么,死亡正一天天靠近,我們此生難以自證自悟、了脫生死,就需要不斷發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積功累德,這樣臨終時就一定能夠具足真信切愿和善因緣,自然感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凈土,從此永遠出離生死輪回,獲得究竟的解脫和自在!所以,如果有緣見到神通感應事件,正好可以啟發我們進一步思維:諸佛凈土亦是真實不虛,從而當發愿往生之!
- Dec 29 Sun 2013 19:51
要胸有成竹的抉擇
要胸有成竹的抉擇:正是因為有神通感應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,才點醒我們,原來所謂的現實世界真的是如夢如幻一般!了知此理之后,進一步親修實證自己的身體、舉手投足等動作和感受皆是如夢如幻。屆時,自然能夠真正進入“不著相”的境界,否則,光說一句“不要著相”又有何用?豈不又不知不覺著了另一個“不屑一顧”的相!
舉個例子再次強調一下這種極端做法的不當之處,比如一個修行人臨終至誠念佛求生凈土,所有在場人都在念佛助念,正感得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之極,突然有人跑進去說,“大家千萬不要著相”,你說這不是搗蛋制造違緣么?!
- Dec 26 Thu 2013 21:51
禪定的力量
仁波切答:首先當們要定義一下禪定的力量。現在西方學家們對禪修非常感興趣。我在牛津大學參觀他們的正念中心,那里有些神經病學專家談到禪定的力量,如果把它理解成寧靜的心靈之類的話,的確有很多其他的手段都有幫助。動人的音樂、看著美麗的景色或一杯美酒或許能幫到。有很多其他的玩意好象都能達到讓心靈平靜的目的。你看生活的壓力讓你需要去按摩,去慢跑。或通過禪修來消除壓力,但我得告訴諸位,從究竟角度來說,讓心靈寧靜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。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實相。這是最重要的。一個佛教老師寧可你有一個動蕩但看到實相的心,而不是一個長久平靜卻見不到實相的心。
我給你們講個故事:有位大成就者紐修龍多和侍者一起去西藏朝圣,在途中遭遇搶劫,強盜們不但搶走了所有東西,他們還毆打紐修龍多。當紐修龍多的侍者看到強盜毆打上師時覺得忍無可忍。
- Dec 26 Thu 2013 21:50
你應該繼續坐下去
問題22,打坐的時會看到自己的期待和恐懼,看到自己很不好的地方,有時候會很難繼續坐下去。請問仁波切我是只是看著念頭,還是選擇減少座上的時間呢?
仁波切答:不,你應該繼續坐下去。
- Dec 26 Thu 2013 21:49
只用在金剛乘里
問題19,有一件事情讓我很糾結:我很喜歡您講的只管打坐,但是我的師父說這并不適合我。師父說很多這些“普講”的內容是針對于初入門的修行者。我想請問仁波切,是否像打坐這些所謂的實修的方法,還是需要一個老師單獨教授弟子?
仁波切答:不需要。
- Dec 26 Thu 2013 21:49
當我們靜坐時
仁波切答:當我們靜坐時,會生起多種經驗。對于這些經驗,(過去大師給的教導中)最重要的是把它們全部忘記。當然不要把它寫在紙上,甚至不要把它寫在你的腦里。
問題16、對于趨近證悟,念誦儀軌和打坐的不同點是什么呢?